高考0分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张千帆:教育乱象根源于计划式管制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4:41: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徐孟南 于 2016-6-17 10:55 编辑

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3年第25期 出版日期 2013年07月01日
国教育管理严重限制和歧视民间办学,还把公立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不打破计划管理模式,各种择校费、天价“学区房”必然是家常便饭
    相关报道 【中国改革】靠制度消除教育乱象
    ◎ 张千帆 | 文
    近日,北京天价“学区房”再度引发社会热议。人们感叹如今少年求学之艰辛,素质教育之难行,择校费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和高价“学区房”同出一源,根子都是义务教育的校际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不只是城乡或不同省市之间的不平等,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内不同学校之间也不平等。之所以有人愿意交要价不菲的择校费,少数学校附近的房价高,主要原因还是当地居民对附近的学校不满意,宁愿到更远、更贵、更好的学校上学。
    中国义务教育的主体是公立学校。公立学校受地方政府管辖,由地方财政支持。中国《宪法》规定了平等原则和公民的受教育权,所有公立学校都应当在生均经费、设施硬件、师资软件等方面达到基本平等。美国内战之后,南部仍然搞种族隔离,但是由于该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要求平等保护,对于义务教育等公共设施也不得不实行“隔离但平等”政策。当今中国各大城市连这个要求都未必达到。即便同在“天子脚下”,北京市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差别巨大。国外其实也有“学区房”一说,但远没有发展到像我们这样离谱。
    然而,这种批评还不够,因为中国义务教育的不平等主要还不是法律规定问题,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各级政府固然需要更加重视教育平等,强化校际财政和师资平等,但是在目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即便它们严格做到了财政投入等硬件方面的平等,也难以实现师资、品牌等“软实力”的平等,你仍然会看见择校费、天价房等现象层出不穷。
    多数中国家长都很“功利”,他们送子女上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考试——考大学。我们所说的“教育质量”,主要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来衡量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好学校”的标准即能否提供扭曲孩子天性的“魔鬼训练”,早已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本意。从人格自然发展的角度看,难道北京实验二小或人大附中提供的教育就一定比一所普通中小学更好吗?难道在教育部三令五申的情况下,首都各中小学的老师都提供不了像样的素质教育?然而,对于不能送孩子出国的多数家庭来说,“素质教育”固然好,但是如果不能帮助孩子考上一所像样的国内大学,似乎一切都是白搭。
    因此,中国义务教育问题发生在基层,但是根源在上面——是高考把每个家庭都害苦了!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含辛茹苦、十年寒窗,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的全部意义都凝聚在高考。现行高考制度确实有不合理乃至“不人道”之处,但高考更多是问题的果,而不是因。中国高考压力来自何处?关键在于优质大学教育严重供不应求,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一直延伸到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造成畸形的应试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数量剧增,许多学院乃至专科学校都升格为大学。恢复高考后的几年中,考大学基本上是十里挑一,现在全国平均录取率已超七成。然而,在考生和家长眼里,值得上的大学仍然只有原来那么几所,全国的100多家所谓985、211高校加起来不过几十万的招生规模,其中最好的大学又多数集中在京沪等大城市,其招生指标分配歧视和排斥外省考生。每年900多万考生在不公平的竞争规则下争抢几十万招生指标,竞争怎么会不激烈呢?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像样的大学就只有这么几所?这又把我们从经济问题带回到制度问题。中国人的智商不比世界上任何民族差,为什么本科教育都搞不好?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已经世界第一,诺贝尔奖拿不到不说了,为什么本科教育品牌也建立不起来?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评价体系要把本科基础教育和研究水准捆绑在一起?
    一句话,教育行政部门管得太多了,而且管得不合理。从办学准入到招生次序到财政投入,中国的教育管理不仅严重限制和歧视民间办学,而且也把公立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从资金到政策,政府投入的资源集中于少数大学,进入985、211序列的大可养尊处优,进不了这些国家圈定的“名牌大学”就永无出头之日,以至考生仰望的大学“星空”中永远只有寥寥几颗星星。
    如果放开办学、取消歧视,你会发现北大、清华头上的固有光环会消失,它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和那些非著名高校竞争,有压力和动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没戏”的大学一下子看到了成为“一流大学”的希望,它们会憋足劲竞争,因为真的有机会。还有,欧美大学招生招不满,为什么不让他们进入中国办学呢?
    真正的品牌是在自由竞争中建立的,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品牌能靠政府的指定维持下去。企业是如此,大学岂能例外?中国经济发展了,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市场经济,经济活动自由才能产生社会活力和财富。教育没有得到发展,是因为这么多年来还是沿用了计划管理模式。
    不打破这个模式,中国优质大学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高考压力永远居高不下,素质教育永远办不起来,而各种择校费、天价“学区房”现象也必然是家常便饭。最要命的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是考试的奴隶。■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背景:天价“学区房”引发教育乱象争议
    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3年第25期 出版日期 2013年07月01日
    财新《新世纪》 实习记者 杨佳秋
    北京又现天价“学区房”。2013年6月20日,一条称“景山东街一套400平的‘学区房’报价1.3亿元,折合20.39万/平”的微博引发网友高度关注。这是继今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的一套37平方米、报价350万元的“学区房”之后又一次遭遇围观的北京天价“学区房”。近年来受到关注的高价“学区房”不在少数,各地在临近升学期均会多少出现以学区房为主题的新闻。不久前,上海静安区也出现天价“学区房”,23平方米的亭子间售价240万元。
    一般认为,“学区房”主要指在重点学校附近、能够获得就近入学机会的住房。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颁行后,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法律一方面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另一方面取消了重点校制度。此后,各地政府均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并根据各地情况制定就近入学政策。政策细节虽有不同,“就近”的方法主要依托于划分片区,“学区房”也应运而生。
    然而,天价“学区房”只是义务教育升学阶段的“疯狂”之一。据财新记者了解,近年来,北京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不仅要求“就近”——在划定的片区内,更对住房的属性提出了要求。有家长反映,今年的幼升小升学过程中,出现了学校提出只收“一手房”的孩子、优先录取住房年限较长的孩子、要求户口所在的住房必须是常住住房等多种标准。
    在小升初阶段,跳出法律约束进行择校的方式更是不断多样化。以北京为例,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入学方式主要是教育部门组织的片区内中学学位的电脑派位,但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通过此种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各区均不足半数。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目前认可的择校方式包括推优(小学向中学推选获得符合如“三好学生”等要求的学生)、特长生(学校按各自需求招录具有某些专业特长的学生)和共建(中学特招共建单位的生源)三种途径,此外,家长还常常通过“点招(中学自行考试招生)”和“条子生(通过非正规关系招录的学生)”等途径进行择校。
    中央和地方近年来均频繁下发文件,一再重申禁止择校、取消奥数班、严禁公办学校收取择校费,但显然政策只起到了扬汤止沸之效。财新记者了解到,不仅奥数班未得到彻底根除,升学考试和择校费的收取也依然是普遍现象。在此种情状下,天价“学区房”仅是众多择校方式的一种。“‘学区房’热体现了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但它也是一种择校方式,即以钱择校。”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教授对财新记者说。
    现实是,即便花费高价购入“学区房”,也未必能够取得确定的入学资格。除去上述对房产本身做出的要求,不同的市和区的学区划分每年也可能发生变动。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Ь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Ь提现即时到账SO.CC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考0分声 皖ICP备10004957号-2

GMT+8, 2024-4-29 06:44 , Processed in 0.0684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